在配资炒股 城投“起死回生”,置换隐形债务!土地收储重启,大基建时代来了

发布日期:2024-11-28 18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10

近期,财政部的一项重大决策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强烈反响。这个决策涉及到了地方债务、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。一时间在配资炒股,股市波动、债券市场热度攀升,各方投资者纷纷对未来经济走向展开热议。

最近,一个重磅消息在金融圈炸开了锅。财政部宣布了一系列新政策,其中包括增加债务限额、置换隐形债务、重启土地储备专项债等措施。这些政策一出,立马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应。

说实话,这些政策的出台并不让人感到意外。早在几周前,市场上就已经有了风声。但是,当官方终于正式宣布时,还是让不少人兴奋不已。尤其是股民们,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投资机会。

不过,我们得冷静下来好好想想。这些所谓的"重大消息",其实券商和投行早就知道了。他们就等着散户入场,好来一波收割。这次政策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化解债务上。去年已经进行了一轮债务化解,到今年,隐性债务的规模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。但是,基层政府在保工资、保运转、保基本民生这"三保"支出上仍然压力巨大,这迫使中央不得不出手兜底。

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数据。2023年末,我国的隐性债务比2018年摸底时减少了一半。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,对吧?但是,别高兴得太早。去年审计署的调查发现,还有49个地区新增了415.16亿的隐性债务。不仅如此,70个地区还虚增了861.3亿的收入。这些数字告诉我们,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。

说到债务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头大。但是,我们得换个角度看问题。债务本身并不是坏事,甚至可以说是件大好事。有些国内自媒体受到欧美观点的影响,总觉得庞大的隐形债务会拖累国内经济。其实,这种担心有点杞人忧天了。

来看看数据。2023年末,中国的法定债务余额是70.77万亿。相比之下,美国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了30万亿美元。这些天文数字可能会吓到不少人。有人说中国的隐形债务会拖垮企业,也有人说美国大放水会制造全球金融风险。但是,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:债到底是什么?

简单来说,债就是信用,是对未来的预期。法定债务是主权国家发行的债券,信用等级很高。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根本还不起这么多债,美债其实就是一个庞氏骗局。但为什么各国还是争着买美债,把美元当成主要外汇储备货币呢?

原因很简单: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国,大家都认可美债的价值。这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,只要音乐不停,游戏就能继续。各国用对美贸易获得的顺差去购买美元资产,主要是美债。美国借的越多,反而越证明自己的强大。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。

即使美国的债务突破40万亿美元,北约国家还是会继续买。这就是预期的力量。相比之下,非洲国家发行的主权债券可能就无人问津,成了废纸一张。美国则利用这些借来的钱发展科技、军事,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
2024财年,美国的预算赤字高达1.8万亿美元。但只要美国能稳住世界老大的位置,这些债务就可以继续滚下去。美国的国防预算案达到了8860亿美元,军费开支已经超过排名其后的9个国家军费开支总和。这些钱主要用于加强空中力量、核力量和导弹防御系统。

相比之下,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,在财政赤字方面一直保持着相对保守的态度。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弹性空间。这次增发几万亿的债务,完全在可控范围内,而且能让地方政府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。

说到地方债务,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概念:城投债。城投公司作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,通过PPP(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)项目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。无论是医院、公路、港口、学校还是地下管网,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。

隐形债务主要包括三类:地方政府为城投担保形成的债务(以财政补贴为抵押)、直接挪用城投资金形成的债务,以及拖欠企业的欠款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,这些问题并不显著。但是,一旦经济进入下行周期,这些隐形债务就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。

地方政府还债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收入。当土地出让收入下降时,有限的财力既要用于偿还历史旧账,又要维持日常运转,政府的还债压力就变得巨大。

为了维护基层稳定,中央政府不得不出面化解债务。今年,中央已经安排发行4.68万亿元的再融资债券,各省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几千亿的支持。但是,中央的援手也是有代价的,包括削减一般预算、减少人员福利等。从去年开始,我们就看到体制内人员的绩效奖金大幅缩水,很多临时工也被遣散回家。

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以前大家抢着做政府项目,现在却没人敢接。原因很简单,这些项目往往需要先垫资,但什么时候能够结款却是个未知数。除了城投公司,其他私企基本上都绕道而行。这次再次置换隐形债务,其实还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。很多县城已经发不起工资,只能东挪西凑。只有等专项债到位,才能开启新的建设项目。

2024年以来,财政部已经安排了1.2万亿元的债务限额,用于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的账款。今年还向地方下达了4000亿元的债务限额,用于补充综合财力。这些措施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,一些省市已经开始补齐之前拖欠的绩效工资。

财政部的这些大招直接让城投公司起死回生。可以预见,城投债很快就会变成一债难求的香饽饽,利率可能会降至3%左右。不过,要让城投彻底翻身,还需要重启土地储备专项债。

在最近的发布会上,财政部已经宣布专项债可以用于收购存量住房和闲置土地。这意味着政府获得了新的弹药支持,土地拍卖的价格就有了稳定的基础,楼市也不太可能出现大跌。城投公司就可以继续用手中的土地进行融资。

回顾历史,当年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,其实是为了堵住"后门"——防止融资平台以土地储备的名义进行抵押担保融资。后来因为房地产市场过热,为了给房价降温,这项政策暂时被叫停了。

今年1-8月,全国核心24个城市的涉宅用地供需同比下降了约三成。为了应对这种情况,土地拍卖市场不得不推出更优质的低密度地块来提高溢价,或者通过降低地价来降低入市门槛,以量保价。结果就是,一线城市的楼面均价还在增长,而二线城市则多以底价成交。

城投拿地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。银行本来是不愿意承担这么大风险的,但如果不放贷,就等于是和中央政策对着干。为了给银行吃颗定心丸,政府还发行了特别国债,用于补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。预计六大国有银行将获得几千亿的资本金注入。

但是,银行毕竟是外人,关键还是要看地方政府自己的行动。地方政府为了化解债务,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:有的是砸锅卖铁,有的是用茅台酒来化债,还有的采取重组或退出的方式。据统计,已经有2800多家城投平台公司退出,其中县级平台占了六成。

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,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。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:

老李说:"这不就是变相放水吗?感觉政府也是没招了。"

小王回复:"你懂啥,这叫'精准滴灌',不是大水漫灌。"

阿花评论:"城投起死回生?那我们普通老百姓呢?房贷还完就剩一身债了。"

大毛说:"我觉得挺好的,至少地方政府有钱了,基建项目能继续干下去,能带动就业啊。"

二丫插话:"就是啊,我家那边修路的项目都停工好久了,希望这次能重新开工。"

老张叹气:"唉,感觉就是在押宝房地产啊,就不能想点别的办法吗?"

小陈反驳:"你以为政府想啊?现在除了房地产,还有啥能快速回笼资金的?"

明明说:"我就想知道在配资炒股,这对股市有啥影响?该买哪些股票?"